一句话记忆:把地图切成很多“可能震源点”和“可能发震时刻”,用速度模型算出这些点到各台站的应到时,把台站波形在这些“应到时”对齐后相加;真正的事件会在对应的位置与时刻形成一个“亮度尖峰”。找到尖峰=找到地震。
- 准备三样东西:
- 网格:研究区的三维格点(含深度)。
- 走时表:预先计算每格点到各台站的 P/S 走时 T_P(x,s)、T_S(x,s)。
- 特征序列 CF:把原始波形转成更稳的时间序列(如包络、频带能量、STA/LTA、极化等)。
- 扫描与叠加:
- 枚举“格点 x + 起震时刻 t0”。
- 对每个台站 s,取 CF_s 在“t0 + 走时(x→s)”位置的值;按站点质量/距离加权后相加,得到亮度 B(x,t0)。
- 抓峰:
- 在 B 的四维场里找超过阈值的局部峰值(配合非极大值抑制 NMS)。峰=候选事件(位置+时间)。
- 微调:
- 在峰附近用更细网格或插值精化;再交由定位/震级模块继续处理。
为什么“不用先拾取相位”?
- 因为我们在“假设点+假设时刻”上对齐后直接叠加能量,等于先对齐再投票,绕开了逐台拾取再关联的困难。
容易出现的假峰来自:
- 噪声偶合(单站异常被放大)、速度模型误差(对齐偏差)、网格过粗(“半对齐”也能相加)。因此要靠阈值、加权、平滑与后续验证控制误报。
- 更鲁棒的特征:多频带能量/极化组合,先去噪再算 CF。
- 站内归一与距离/质量权重:抑制个别“吵闹站”。
- 空间/时间小尺度平滑:强化一致峰、抑制孤立噪声峰。
- 多尺度搜索:先粗后细,大幅降算力。
- 更合理的 P/S 权重:按噪声谱与路径差异设置不同权重/频带。
→ 结果:峰更干净、误报更少、速度更快。
- 扫描(用 ISSA):得到候选事件 (x_hat, t0_hat, 置信度),并给出各台站预测到时窗。
- 导航式自动拾取:只在这些“窄窗”里用经典方法精确选 P/S(如 STA/LTA+极化)。误报与成本大幅下降。
- 一致性定位(最大交点/最小残差):
- 有了观测到时 tP_obs、tS_obs,寻找让“观测到时-预测到时”最一致的 (x,t0)。
- 直觉上:每个到时是一个“等时面/球壳”,多站的等时面相交点即震源。
- 震级与质控:按区域公式+站修正算震级;对残差 RMS、台站数、方位覆盖做质量分级;近邻候选去重合并。
2020 年改进(Tan 等):更充分利用 P/S 成对关系、降低拾取错误率,扩展到更大空间尺度与更稀疏台网的实时监测。
- 只需“把漏的事件找出来”,且震群多、拾取难:SSA/ISSA 合适。
- 要“在线自动化全流程”:用 S‑SNAP(先扫描锁定,再小窗精拾与一致性定位)。
我们把地图离散成很多点,用速度模型算每点到各台站的到时,把台站波形在这些“应到时”对齐后相加。真正事件会在对应的位置与时刻形成亮度峰。ISSA让峰更稳、搜索更快;S‑SNAP先用扫描锁定候选,再在小窗里自动拾取 P/S 并用交点/最小残差定位、计算震级,实现大范围实时监控并降低误报。
一句话记忆:不直接看“某一站的到时”,而是先让“成对台站”的波形互相关,把两站的相似峰对齐后再按“理论走时差”在空间上叠加。哪个位置的理论走时差最能解释大多数台站对的互相关峰,那个位置就是震源。
- 两个台站 i、j 记录到的是同一次事件的波形,但到时不同。把 i 的波形向前后平移一个时间量 τ,与 j 的波形逐点相乘再累加,得到一个“相关值随 τ 变化”的曲线 CC_ij(τ)。
- 当 τ 恰好等于“事件从震源到 i 与到 j 的走时差 Δt = T_i − T_j”时,两个波形最相似,CC_ij(τ) 达到峰值。
- 先把每个台站做特征函数 CF_i(t)(包络/能量等),再计算每一对台站 (i,j) 的互相关 CC_ij(τ)。
- 对于地图上任意候选位置 x,用速度模型算“走时差” Δt_ij(x) = T(x→i) − T(x→j)。
- 在 CC_ij(τ) 上取 τ = Δt_ij(x) 的值,并把所有台站对的值累加:
- SC(x) = Σ_((i,j)) CC_ij(Δt_ij(x)) · W_(ij)(x)
- 哪个 x 让 SC(x) 最大,就说明“该位置的理论走时差集”最能同时对齐大多数台站对的相似峰 → 该 x 为震源成像峰。
和 SSA 的区别:
- SSA 按“到时”对齐单站特征;互相关叠加按“走时差”对齐台站对。这样天然抵消了“发震时刻未知”的影响(因为差分消去了起始时间),把四维问题(位置+时间)降成三维(只有位置)。
优点:
- 抵消起震时刻:用走时差成像,不依赖绝对起震时 t0,降低“起点未知”的干扰。
- 抗噪更强:单站噪声若不相关,在互相关里被压制;共性信号更突出。
- 维度更低:从 (x,t0) 四维问题降到 x 三维,提高检索效率与稳健性。
局限:
- 计算量大:台站对数量 M≈N(N−1)/2,互相关与叠加代价随阵列规模迅速上升(大型监测阵列需并行/剪枝)。
- 模型依赖:仍依赖速度模型给出的 Δt_ij(x);模型误差会使峰展宽或偏移。
- 时间漂移与多事件:相近时间的多事件会在 CC_ij 里互相干扰,需要时间窗管理与聚类分离。
- 预处理:滤波、去噪、标准化,计算各站特征函数 CF_i(t)。
- 互相关:对所有 (i,j) 计算 CC_ij(τ),τ 范围覆盖可能走时差(±T_max)。
- 成像叠加:对每个候选位置 x,取 τ=Δt_ij(x) 索引 CC_ij(τ) 并累加为 SC(x)。
- 抓峰与精化:对 SC(x) 做峰值搜索与非极大抑制;在峰附近细化网格/插值;必要时再接传统定位(最小残差)。
- 绕射/到时叠加(SSA 类)需要考虑起震时刻 t0;互相关叠加通过“差分”消去 t0,更适合未知起点、群发或低信噪比场景。
- 但当台站数量很大时,互相关的 M 级复杂度成为瓶颈,需要多尺度剪枝、GPU 并行或只选高质量台站对。
- “SSA看能量对齐,互相关看相似对齐。”
- “SSA扫位置+时间;互相关扫位置但要算成对台站。”
- “两者都会找‘峰’,但峰的含义不同:一个是幅度峰,一个是相似峰。”
把每对台站的波形做互相关,峰值位置对应“那对台站的走时差”。如果某个地图位置的理论走时差,能同时解释很多台站对的峰,那就是震源位置。它用差分抵消了起震时刻,把四维问题降为三维,但计算量随台站对数平方增长,需要并行与剪枝。
一句话记忆:当两个地震很近时,它们到同一台站的传播路径几乎相同,路径误差也几乎相同。我们不直接用“绝对到时”,而是用“两个事件到同一台站的到时之差”再在多个台站之间相减(双差),把共同的路径误差抵消掉,只剩下反映两事件相对位置的差异,从而得到高精度“相对定位”。
- 单差:对同一台站 k,比两个事件 i、j 的到时差 Δt_k = t_(ki) − t_(kj)。这一步已经消去了“台站时钟常数”和“起震时刻差的大部分”。
- 双差:把多个台站的“到时差”拿来互相比,对应建立线性方程组;近似认为两事件到各台站的射线路径相似,则相同路径上的速度模型误差在差分中被抵消。
- 数学上,把事件位置向量 m(x,y,z,τ)线性化,建立形式如 G·Δm = d 的最小二乘问题(d 是观测与理论到时差之差;Δm 是相对坐标与起时的小改变量)。解出所有事件相对彼此的最小残差位置。
什么时候“路径相似”的假设成立?
- 两事件间距 ≪ 事件到台站距离、也小于速度不均匀尺度(例如同一块断层小范围内的震群)。这时双差能显著提升相对定位精度(米~十米~百米级)。
优点与局限:
- 优点:显著降低速度模型系统误差的影响,群震的空间构造成像清晰(断层面、破裂条带)。
- 局限:当事件间距较大或台网稀疏、方位覆盖差时,“路径相似”不再成立,改进效果变弱;还需要足够数量的“事件—台站”有效配对。
- 思想:把“事件相对位置”和“三维速度模型”一起求,既用绝对到时也用相对到时,联合反演。
- 好处:不强依赖“路径相似”的先验。最后同时得到更准确的绝对/相对事件位置与更精细的局部速度结构。
- 代价:问题规模更大、需要良好的先验与正则化(平滑/阻尼),计算量与数据质量要求更高。
- 动机:在台网稀疏时,传统 HypoDD 难以获得足够稳定的“事件—台站—相位”配对。
- 做法:利用每个事件在同一台站的 S−P 观测时差(不需要识别所有站的准确定相),与速度模型给出的理论 S−P 时差比较,围绕“主事件”在三维网格上搜索,使残差最小,得到“目标事件相对主事件”的位置。
- 直觉:S−P 时差近似消除了起震时刻影响,并缩小了速度模型系统误差;用网格搜索代替方程组求解,更鲁棒。
- 特色:用 L1 范数(绝对残差和)作为目标函数,比 L2(平方和)更不敏感于异常点/粗差;可逐级细化网格直到精度满足。
- 适用:台站较稀疏、事件信噪比一般、相位挑选不稳定的场景;实践表明在此类条件下 DTDD 常优于 HypoDD。
- 有密集震群、台站覆盖还可以:首选 HypoDD 做相对定位;若还需速度结构,同步做 DD‑Tomo。
- 台网稀疏或定相困难:尝试 DTDD(S−P 时差 + 网格搜索 + L1 目标)。
- 质量控制与参数:
- 成对阈值:事件间距门槛;台站最少数;方位覆盖角。
- 欠定/奇异:使用加权最小二乘/稀疏正则;剔除高残差配对。
- 结果评估:RMS 残差、对比前后相对几何是否更清晰(断层面更薄、更连贯)。
双差的核心是“用两事件到同一台站的到时差,再在多台站之间相减”,把共同路径误差抵消,只看能区分两个事件的差异,因而相对位置更准;DD‑Tomo把事件位置和速度结构一起求,不再强依赖路径相似;DTDD用 S−P 时差+网格搜索+L1 目标,在台网稀疏时更稳。
一句话理解:把“深度学习的高效拾取/关联”与“经典定位(绝对+相对)”拼成自动流水线:机器学习负责快速、稳定地给出P/S到时与事件簇,传统定位代码负责把这些观测转成“有物理约束的震源时空与震级”。
- 做什么:用 GPD(需要 GPU)做震相拾取;用 PhasePApy 做关联;用 HYPOINVERSE/HypoDD 定位/重定位。
- 优点:开箱即用、流程完整;可替换FB挑选器(没GPU也能跑)。
- 局限:关联器是传统串行流程,面对海量拾取速度偏慢;硬件要求较高。
- 做什么:把 PhaseNet、GaMMA 等模型容器化,部署在 Kubernetes/Kubeflow 上并行跑,最后进 HypoDD 重定位。
- 优点:计算可水平扩展,适合超大规模/实时;模型可替换(GPD/EQTransformer/REAL/PhaseLink 等)。
- 局限:云端成本+工程部署复杂度;依旧需要后端传统定位保证物理一致性与精度。
目的:在本地或集群环境,把“高精度拾取+高效关联+绝对定位+相对重定位”打通,获得“高分辨率、低模型依赖”的地震目录。
核心思路:
- 先用 PhaseNet(或备选 STA/LTA)在整天连续波形上做初至拾取(GPU/CPU均可)。
- 用 REAL 进行事件关联(网格搜索或模拟退火),把海量拾取组装成具体事件。
- 绝对定位:用 VELEST(联合求1D速度+台站延迟)与 HYPOINVERSE 得到初步绝对位置。
- 相对重定位:
- 第一步:HypoDD 基于走时差重定位,纠正整体几何;
- 第二步(精化):用互相关得到更精确的微分到时,再用 HypoDD 或 GrowClust 进一步细化(GrowClust自带不确定性评估)。
为什么分两步相对定位?
- 先用“目录拾取差”跑一遍,迅速把几何收紧;
- 再用“互相关微分时”(更精),在计算力允许时对关键区域精修,获得细至几十米尺度的构造条带。
输入/输出与每步目的:
- 输入:连续波形 + 台站清单;
- 输出:带不确定度的高精度目录(QuakeML),可直接用于震级计算与后续研究。
- 步骤和目的:
- PhaseNet 拾取 → 快速、稳定地给出 P/S 到时(抗噪、跨台阵泛化好)。
- REAL 关联 → 在海量拾取中“聚类成事件”,给出同一事件的多站相位集合。
- VELEST + HYPOINVERSE → 修正1D速度与台站延迟,得到物理一致的绝对位置。
- HypoDD(走时差) → 利用近邻事件的路径相似抵消模型误差,收紧相对几何。
- 互相关 + HypoDD/GrowClust → 用高精度微分时把断层面/破裂条带细化并评估不确定度。
优势(为什么 LOC‑FLOW 分辨率高、对模型依赖小):
- PhaseNet+REAL 提升拾取/关联的召回与一致性 → 为后端定位提供丰富而干净的观测;
- VELEST 同时估计速度与台站延迟 → 绝对解的系统误差降低;
- HypoDD/GrowClust 利用相对信息 → 进一步消除速度模型残差;
- 互相关微分时 → 把相对误差从0.1–0.2 s 量级压到毫秒级。
代价与工程对策:
- 计算成本高 → 采用 OpenMP/GPU 并行;对互相关使用“先粗后细、只对近邻/高相干对计算”的剪枝策略;
- I/O 格式不一致 → LOC‑FLOW 已做统一封装(Obspy读取、标准化事件格式)。
实践要点(帕克菲尔德案例启示):
- 先绝对定位再相对重定位的“两段式”让目录数量与清晰度显著提升(LOC‑FLOW重定位事件数≈常规方法3–4倍);
- GrowClust 的不确定性评估有助于后续统计与构造解释;
- 若资源有限:对重点时段/区域启用“互相关精化”,其余保留第一阶段结果。
LOC‑FLOW把 PhaseNet 拾取、REAL 关联、VELEST+HYPOINVERSE 绝对定位、以及 HypoDD/GrowClust 的相对重定位串成一条流水线:先用机器学习扩大量且稳的相位,再用速度校正与双差把几何收紧,最后用互相关微分时精修,得到高分辨率、低模型依赖的目录;代价是算力开销,所以通过并行与近邻剪枝平衡精度与成本。